黑客攻击美国国防部_美国黑客量子攻击中国

hacker|
199

360为什么这么火?

前段时间,一位日本网友在推特上发布了一篇求助帖,瞬间引来了国内网友的热议。原来啊,这位日本网友想玩4399小游戏,结果发现谷歌和微软已经不支持flash

了,所以最后只能依靠360浏览器来实现这一想法。可惜由于语言不通,日本网友并不知道如何使用360浏览器,这一消息在国内传开后属实逗笑了广大的中国网民。

不过好在咱们国人非常热情,一起在这篇帖子下方在线教学,推特也因此瞬间变成了中华课堂。也是因为此事我才发现,360不仅仅只有咱们自己国家的人在用,就连国外也有不少人在学习使用。同时这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于是笔者专门上油管搜索了一下360 total security,结果却让我大为震撼。搜索过后,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国家、各种语言的介绍视频,包括还有教你如何安装使用以及用它来和国外软件对比评测的。我着实是没想到,360作为一个国内软件不仅国内用户居多,在海外竟然也能如此受欢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更离谱的是,有位俄罗斯网友因为特别喜欢咱们的360浏览器,甚至通过技术手段直接 *** 了一个俄文版本,这波操作简直给我看呆了,心想:不愧是战斗民族,连做事风格都这么飒!

第二件事: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阵子我国外交部揭露漂亮国的黑客帝国事件,经过360的仔细筛查,发现老美已对47个国家和地区发动了长达10多年的 *** 攻击,十分可恨。

另外,就在前几天360还爆出了美国正在使用的顶级 *** 武器,量子攻击平台发起的这些 *** 攻击。毫不夸张的说,假如不是360的挺身而出,估计到现在我们对老美的所作所为还浑然不知。

经过这两件事之后,360公司的官方微博也惨遭国内网友攻陷。

直到今天,我们在官方微博的下方还能看到评论区中仍有不少网友对其称赞表扬,360也因此收获大批粉丝。

什么是量子黑客隐患

简单来说就是量子计算机的开发,美国现在不是正在研发量子计算机么,这种计算机以量子物理的运算规律为基础,如果开发成功,那么这台计算机基本上可以破解世界上所有的密码,中国也正在开发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凡克制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戳穿”潘建伟量子通讯“骗术”,你怎么看?

近几年来,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领跑全球。不论是基于量子加密还是量子隐形传态的通信,都意味着信息传递的绝对安全。近日,有消息称上海交通大学一团队“破解”了量子加密。如果真的是破解了量子加密,必将对现在的量子通信大厦予以重创。事实到底如何呢?

社会 上一直有造谣传谣的声音说潘建伟的量子通信是骗局,如果听信了谣言或者故意带着恶意去揣测潘建伟,看什么都容易扯出潘建伟是骗子。看了相关论文就能发现,这次所谓的破解了量子加密或者“戳穿潘建伟的量子通信骗术”,根本就是一些人倾向性的恶意解读。

1948年,香农在其论文《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中就已证明了如果密钥流序列绝对随机,一次一密的密码系统是绝对安全不可破解的。这是有严格数学证明的,包括一些咬定量子通信是骗局的人也承认香农的绝对安全密码系统。如果香农的这套理论有问题,绝对安全的通信理论就需要继续寻找。量子密钥就是依靠量子叠加以及量子不可克隆的性质,并结合香农的算法去实现通信的绝对安全。被传的破解了量子加密的《Hacking 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via Injection Locking》论文根本也是肯定了通信绝对安全的理论可能,之所以出现了成功率达60%的黑客攻击成功率,是因为现在的量子密钥分发 *** 存在漏洞,而不是加密理论有问题。

论文并非是要否定量子通信,而是要给研究者带来一个提醒:现在的量子加密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可靠,还需要寻找补上量子加密漏洞的 *** 。量子通信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不会在刚起步的时候就达到成熟,正如论文中所说,黑客的矛和防守的盾之间的竞争还会继续,直到所有的潜在的漏洞被发现并关闭。发现了密钥分发的漏洞会更好的促进量子通信的发展。

一个科研 历史 不光彩的大忽悠证明别人是忽悠,这个逻辑成立吗?上海交大和北大王国文的文章我都认真看了,实话说量子力学我不懂,但是通信和唯物辩证法还是懂点。

1.通信信道信息被截取很正常,我们身边有无数的各种电磁信号,非常容易被截取,可是能不能解码就是另外事情。即便光纤信号通过高阻跨接一样可以截取,有几个又能解下来?所以上海交大的实验没有说明什么实质的问题。

2.量子计算和量子存储,IBM搞了二十多年,去年发布了阶段成果。其量子力学和光学物理器件的原理是一样的,为什么就没有人说老美呢?王国文的文章就是云里雾里欺负我们这些不懂量子物理的外行。

3.潘院士的团队去年荣获美国科学院大奖,难道老美都是傻呀?量子通信完整的讲应该是量子通信信道,是通信中物理层的内容,其他层面的还是传统通信的东西,目前成功完成了洲际(奥地利)的通信实验,中国内部也开始投入实际应用~人民银行结算系统的密钥分发,我个人认为是成功地迈出了一大步。

4.当年中国搞出氢弹,老美多少年都没整明白我们怎么搞出来的;今天我们一样搞出很多老美整不明白的事情,但是有太多的别有用心或者拿外国科研资助的人在以我否定,本质就是帮外国人拿中国的 科技 情报。当年中国搞出人工合成胰岛素,大量的中国砖家和老外一起喊中国人造假,那时我们没经验傻乎乎地公开整个工艺过程,可惜现在专利都变成西方的。

5.当发射墨子号是有人和我辩论说潘院士是大忽悠,我说不可能,这种项目是要过军委批的,没点把握谁敢胡来?量子通信在军事上用途太大,老美一直如鲠在喉、非常想知道到底怎样?谁在给美国人帮忙?就算退一万步说是假的,老美当年搞出特大忽悠~星球大战计划直接将前苏联搞瘸了,如果真有这效果也行!

抖音在中国有多火,有什么黑科技?

抖音在国外就很火啊!谷歌排名之一,超过facebook,活跃用户也很多。很多外国人都玩,不过国外的抖音叫tiktok,抖音国际版Tik Tok,全球使用率都是比较高的,可以借助adinsight等广告素材监测工具来了解目前在国外移动市场的发展趋势,了解出海企业的app发展情况。

前阵子,点开钓鱼链接电脑中了病毒,完全不受控制。求助了一圈,同事帮忙下了一个360安全卫士,帮我全面杀毒。你还别说,他这一顿查杀、体检操作下来,电脑又可以正常使用了。

经过这件事之后,360对于我来说就是更好的杀毒软件。本以为大家伙都不知道它,等我去论坛上一看,发现对它的好评还挺多。

更有意思的是,几天前有个日本网友在推特上发了个求助帖,在国内火了。翻译过来就是:我想在中国的4399玩一个叫灵梦的钱箱的游戏。咋一看,还真不懂这是啥意思。

其实经常玩游戏的用户就知道,4399的游戏只有用360浏览器才能支持畅玩(Google和微软在2020年底就不再支持flash了),由于不太懂中文,所以表述有点难解。

原先一直以为360只有在国内用,现在看来是我格局小了,看到360安全卫士国际版才知道,人家已经非常正规化了,里面有各种语言,适合不同国家的用户,由此我们也能知道,360的海外用户还是很多的。

上述说的三件事情,让我对360大有改观,不再是“不必要”,反而是人们心中的“救世主”。当然了,在国内市场对360评价颇高的原因还不止这些,前段时间我国外交部点名表扬该企业,正是因为360长期地研究老美的小动作,才有机会揭露老美对47个国家和地区发动了长达10余年的 *** 攻击,窥探全世界网友的数据等黑客帝国行为。

而且就在前些天,360还爆出美国正在使用的顶级 *** 武器,量子攻击平台发起 *** 攻击,简直有点细思极恐。正因为数字安全国家队360敢于揭露美国国安局的丑事,保护了国家数字安全,所以360受到了各大媒体和广大网友的高度好评。

有网友表示,360好样的,加油,别让老美的攻击得逞。其实,360企业也一直在为之不断的付出努力,只不过一直都是在闷声干大事,原先在 *** 上对它的吐槽不可信,毕竟这么有责任感的企业是需要点赞的

塞林格谈神秘的量子世界

以下文章来源于墨子沙龙 ,作者Anton Zeilinger。

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在实验上深入 探索 量子世界,思考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如此奇妙。当时并不是为了应用而进行实验,新生的婴儿又能做什么呢?所以,我们之中的一些人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所做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而后来我们却收获了惊喜。这是我生命中更大的惊喜之一,我确信这样的事情还会再发生。

相信大家对量子物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已经有所了解了。我想从另外的角度来讨论这些概念。你们闲暇时可以思考一下这些与众不同的观念,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这幅图是尼尔斯·玻尔所绘画的双缝实验装置。玻尔是一名丹麦的理论物理学家,关于量子力学,他和爱因斯坦有过激烈的讨论,大家一定听说过这些故事。

请注意图中最前面的那条缝,它在这个实验中非常重要,它使得光源保持稳定,这样才能看到干涉条纹。当一束光——也可以是其他东西,如电子——到达并透过之一条缝,然后穿过中间的两个缝隙,你会在观察板上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从波的角度出发,这很好理解,但是如果我们只让一个粒子穿过,会发生什么呢?当只有一个粒子穿过时,这个可怜的粒子会怎样呢,它会落在哪里?

情况似乎是这样的:当一个粒子落在了某处,你发射第二个粒子,它也会落在某处。如果你发射了成千上万个粒子,这些粒子将会飞过缝隙,产生成千上万个落点——最后你会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然而,只要你关闭其中任一条缝隙,这些条纹都将会消失。也就是说,基本上每个穿过缝隙的光子都知道这两个缝隙是打开的还是关闭的。

这时爱因斯坦会说:“光子本来就必须穿过这两个缝隙之一,不是吗?这有什么意义,只是换个方式表述了而已。”这是爱因斯坦1909年所说的。他认为,一个光子只能从这里或者那里穿过,所以条纹只会在很多光子同时穿过时出现。它们相遇,互相交流信息,知道哪条缝隙是打开、哪条是关闭的,从而它们可以重新设置自身的“性质”。

现在已经有很多实验可以一次只让一个粒子通过。那么,答案是什么呢?目前的观点是,一个粒子可能经过宇宙中的任意一条路径,要想观测到明暗相间的干涉现象,这只有在没有路径信息的时候才能做到。这就是信息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的一点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一直盯着粒子看,而是你是否得到了粒子行走路径的信息。

双缝干涉实验通常使用光子进行实验,不过原则上讲,没道理大的粒子就不会发生干涉。但这对于实验学家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中子、原子、大分子的量子干涉实验。

再提一个很有名的概念——“薛定谔猫”叠加态,我们不讨论很多细节。有人说这只猫是死或生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应当说它是处在死和生的叠加态。那么,我们能在多大的系统里观测到这样的叠加态呢?它对系统的尺度有没有限制?这成为实验上的挑战。甚至,我们能在生命系统中观测到叠加态吗?我的答案是,可以!当然,在生命系统中,很多相关的领域都还是空白。

还有一个相关的概念——随机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假设我们有一个非常弱的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一个玻璃片。这个玻璃片是一面镜子,却不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它会反射一半的光,然后让另外一半透过去。想象你站在商店的橱窗前,你能看到店里的东西,也能看到自己,它就是这样的一面镜子。

那么,大家都来思考一下:如果单个的光子或单个的其他粒子来到镜子上,会发生什么呢?这个粒子会做什么?它会穿过去还是被反射?量子物理告诉我们,它不可再分,所以它必须做一个决定。两边都有一个探测器,当这个光子被反射了,我们称这件事为“0”,当它穿过去了,我们称之为“1”。

当然,刚才描述它的方式是错误的,因为这个粒子并不是去这里或者去那里——它是以两条路径的叠加态形式传播,就像在双缝实验中那样。它并不知道自己在哪,没人知道它在哪。但是当你在路径上放了探测器,某个时刻,粒子“啪”的一下撞击了其中一个探测器,这时候,这个粒子的叠加态就塌缩到了这里,也就再也不会出现在另一个探测器上了。在1927年,这样的事情让爱因斯坦感到非常困惑。

另外,这个实验除了作为一个有趣的现象,还可以为你提供一串随机数。当你一个接一个去做很多次这样的测量,你会得到一串随机数。这也是潘建伟教授团队所从事的一个重要工作。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否从原则上解释: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光子会被反射,而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光子会穿过去?量子力学并没有给我们解释。或许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但我个人的诠释是,这是一种新的随机性,一种在经典图像下不存在的随机性。这一随机性不是由于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而是由于这个世界本身就没有足够的信息。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也是海森堡和玻尔等人的观点。但爱因斯坦不这么认为,他是不喜欢这个观点的人之一。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上帝不掷骰子”。而玻尔回答他“不要教上帝怎么掌管这个世界”。这个回答很棒,我想这个世界上唯一敢于教上帝怎么掌管世界的人就是爱因斯坦了。

当一个粒子或其他物体处在两个概率事件的叠加态时,我们称其为量子比特 (qubit) 。一个简单的开关,只有开或关两个状态 (让它们分别对应“0”、“1”) ,可以看做是一个比特。如果我们进行打开或关闭的动作,两个状态的切换就会立马实现,而一个量子比特会是两个状态的叠加态。问题是你没办法去观测它,在你观测它的一瞬间,它就会塌缩成开或关。但我们只需要想象一下,这东西是0“和”1。“和”这个字在这里有了新的含义,它的含义和经典物理中不一样,它代表着所有你可能测到的态。

1935年,爱因斯坦和波多尔斯基 (Boris Podolsky) 、罗森 (Nathan Rosen) 一起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 “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 (“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能被认为是完备的吗?”) 。这就是著名的EPR文章。在文章中他们提出,如果有两个粒子,它们相互作用后分开,这样就会出现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情况。爱因斯坦不喜欢这种事情,并且将其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对于这篇文章,《 *** 》评论道:“爱因斯坦攻击了量子理论:一位科学家和他的两个同事发现它不完备”。如果你和爱因斯坦一起发表文章,你就不被称为“科学家”了,仅仅是个“同事”。

随后,薛定谔用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词语来描述这件事。他使用了德语“Verschränkung”,意思是两个物体关联了起来。但对应的英文翻译“Entanglement”表意很糟糕,就像在表示一团乱麻。相比下,德语名字就好多了,它指的是两个事物之间非常好的关联,这个关联可能在未来被用以实现“纠缠的骰子”。我们现在买不到它,也许在未来的50年内可以买到。所谓纠缠的骰子就是指,无论这对骰子相距多远,如果你扔了一个6,那么另一个也会是6;如果你扔了一个3,那么另一个也会是3;以此类推。它们完美同步,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并没有连接起来。薛定谔表示这不是我们现在已知的物理,这是新的物理现象。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量子密码学。量子密码学有趣的地方是,两个人用经典的信道来交换信息,然后他们使用量子信道来建立秘钥。你可以让窃听者操作所有的信道,但只要你操作正确,就算是Makarov教授 (注:一位著名的量子黑客) 来做信道攻击,你仍然是完全安全的,窃听者无法获得任何信息。实现的 *** 之一就是利用纠缠。

首先,我们生成一对纠缠的光子,比如它们在偏振维度发生纠缠,然后把它们往两端传输。这时,位于两端的Alice和Bob测量它们的偏振。在每一端,都能测到垂直或水平偏振,也就是0或者1。重点是,如果Alice和Bob在两端进行同样方式的偏振测量,那么两人的结果就会完美相关:要么都是0,要么都是1。

Alice和Bob获得了两个随机数序列,它们是完美关联的,也就是同时在两地生成了秘钥。注意,在这种方式中你不需要传输秘钥,它是由阿图尔·埃克特 (Artur Ekert) 最早提出的。你需要做的是,首先对原始数据加密。比如Alice想要发送一张图片,那么我们将要发送的图片和Alice的秘钥这两组数据混合成一幅图,这就是传输过程中间的加密图片。由于采用“一次一密”的加密技术,其他人无从破解这张图到底是什么。但是Bob有相同的秘钥,他可以一个比特、一个比特地将这幅图解码出来。

量子隐形传态 (quantum teleportation) ,这是一种奇特的量子现象,你们或许听过它。

在科幻作品中,量子隐形传态大概就是大喊一声:“Scotty,传送我” (注:《星际迷航》中的经典台词)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在电影中会这么拍吗?电影中这么拍是为了节省 *** 成本!一艘飞船到达地面,你看着它着陆,拍摄这样的场景是很贵的。但是拍摄一束光把人传过去的场景就不贵了。

电影中的设定是扫描信息、传输信息,然后重组物质。这个设定已经被很多人批评,因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量子力学原理,如果你只有一个系统,我们是无法获得系统的所有信息的。海森堡,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说“不可能完全测量出系统状态的全部信息”。所以电影 *** 人私下里发明了“海森堡补偿”的概念,当然这实际上并不存在。

正如海森堡所说,你无法完整的测量出要传输的初态的信息,而量子隐形传态妙就妙在:你并不测量要传输的初态,你仅仅只是利用了纠缠。借助量子纠缠,我们可以将未知的量子态传输到遥远的地点。1997年,我和同事首次完成了量子隐形传态的原理性实验验证,实验非常成功。潘建伟也是这一个实验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在最初的实验中,我们所实现的传输距离很短。后来,我们又完成了跨越多瑙河的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以及非洲加那利群岛之间的远距离纠缠和隐形传态实验。岛屿之间的距离是百公里左右,在很长时间内这都是纠缠分发的最长纪录。现在很显然,它被“墨子号”量子卫星打败了。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是之一个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人。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很显然的吗?但它是需要证明的。“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他。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科学家们不仅实现了千公里级的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还实现了之一个洲际量子通信实验。

中国在远距离量子通信领域已经领先于世界。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以及上海和北京之间的量子“京沪干线”,他们在千公里级距离上实现了纠缠分发和量子通信。全球性量子 *** 的远景也很令人振奋:地面上,我们有局域网,通过空气和光纤来传播光子;然后建立地面和量子卫星的联系,从而把信号传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我们也想在欧洲建立一个量子 *** ,不过尺度比中国的要小得多。

我相信,我们会为未来的发展感到震惊。

(整理、节选自作者2019年在“墨子沙龙”的演讲)

47年之后,美国终于要放弃互联网霸权了么?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同意将于10月1日把互联网域名管理权正式移交给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简称(ICANN),不过,此举遭到美国部分国会议员的反对。有媒体认为,美国将域名管理权移交ICANN,是美国主动放弃互联网霸权。但笔者认为,美国此举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并未放弃全球互联网霸权。

根服务器非常重要

今天的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开发的阿帕网,其开发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美国的军事系统在战争爆发时遭到打击而瘫痪。最初的阿帕网由美国西海岸的4个节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犹他大学构成,随后加入阿帕网的组织和机构越来越多。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向民用领域开放,逐渐发展成今天的互联网。

虽然互联网高高飘在云端,显得虚无缥缈,但实际上,互联网的正常运营必须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作支撑,而根域名服务器就是支撑整个互联网运作重要的设备之一。

每一台电脑若要联入互联网,就必须有一个IP地址,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由于数字型的IP地址很难记住,所以访问 *** 时经常使用域名来表示IP地址。由于IP地址才是互联网上计算机的真正标识,所以当用域名访问 *** 时,必须将域名翻译成IP地址后才能在互联网中找到对应的计算机。

把域名翻译成IP地址的软件称为“域名系统”(DNS)。由于人类设计互联网的时候缺乏前瞻性,用以分别不同设备的IP地址太少,于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就会用自己的地址作为一种表示方式来增加地址,并形成一个分布式的域名数据库系统,该系统采用分级授权的域名管理机制,在这个分级授权结构中,最顶层的称为根域,随后是处于不同层级的子域。一个完整的主机域名是从最下面的子域到根域的名字由点“.”连接而成的字符串。例如,浙江省 *** 的域名是:,在这个域名中,cn为顶级域名;gov.cn为二级域名;zj.gov.cn为三级域名;为主机名。

之前说过,能否访问一个网站,关键在于域名能否被解析,找到域名对应的IP地址,而这个工作则由互联网中的域名服务器(DNS服务器)来完成。域名服务器是装有域名系统的主机,分为本地域名服务器和根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上存储着域名到IP地址对应关系的缓存数据,用于提供域名解析服务,而根域名服务器保存着cn、hk等属于国家及地区顶级域名。

域名解析过程从本地域名服务器开始的,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上有要查询的记录,就立即将查询到的主机IP地址返回给发出请求的客户端。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上没有该主机的记录,域名服务器就会向互联网上最顶层的根域名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此时查询将沿着根域、二级域、三级域的顺序进行。某种程度上,根服务器类似于总邮局,如果本地邮局(本地域名服务器)无法完成投递工作,则将邮件上传到总邮局识别投递。因此,根域名服务器是互联网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为何说美国掌握着互联网霸权

由于受到域名解析协议中数据包大小的限制,目前全球根服务器仅有13台,使用英文字母A至M来命名,其中主根服务器1台,位于美国,辅助根服务器12台。辅助根服务器中,9台位于美国,英国、瑞典、日本各有一台,以下为13台根服务器的位置:

A——INTERNI.NET(美国弗吉尼亚州)

B——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美国加利弗尼亚州)

C——PSINet公司(美国弗吉尼亚州)

D——马里兰大学(美国马里兰州)

E——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美国加利弗尼亚州)

F——因特网软件联盟(美国加利弗尼亚州)

G——美国国防部 *** 信息中心(美国弗吉尼亚州)

H——美国陆军研究所(美国马里兰州)

I——Autonomica公司(瑞典斯德哥尔摩)

J——威瑞信(VeriSign)公司(美国弗吉尼亚州)

K——RIPENCC(英国伦敦)

L——IANA(美国弗吉尼亚州)

M——WIDEProject(日本东京)

根域名服务器分布图

毫不夸张的说,根域名服务器就是互联网的命脉,如果这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中的某一台或几台出现故障,或遭到黑客攻击而停止服务,则域名解析有可能无法进行,那些依靠这些域名系统支持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将停止工作。举例来说,2002年10月21日,13台根域名服务器遭受黑客攻击,导致9台根服务器丧失了对 *** 通信的处理能力, *** 出现局部瘫痪。2007年2月5日,3台根服务器遭受到黑客的攻击,其中包括运行“ORG”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和美国国防部运行的一个根域名服务器。2010年1月12日,由于美国负责百度域名解析的根服务器遭到了黑客攻击,百度首页出现大面积的访问故障,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均无法访问百度网站。2014年1月21日,由于解析全国所有通用顶级域的根服务器出现异常,百度、新浪、腾讯、京东等诸多网站的访问均受影响,众多网站出现无法访问的现象。

上述 *** 局部瘫痪仅仅是因为根服务器异常或黑客攻击所致,一旦作为根服务器主要管理者的美国出手,带来的影响将是异常巨大——凭借对根域名服务器的管理权,美国可以屏蔽掉某些国家的顶级域名,使这些域名无法得到解析。通过这种无声的较量,美国可以让一个国家在互联网中瞬间消失。举例来说,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 *** 就曾终止对伊拉克国家项级域名IQ的解析,致使所有以IQ为后缀的网站瞬间从互联网上消失。2004年4月,由于在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上与美国发生分歧,利比亚顶级域名 *** 突然瘫痪,让利比亚在互联网世界里消失了4天。美国还于2008年曾切断过古巴、朝鲜、苏丹等国的MSN即时 *** 通讯,使这些国家的用户无法使用MSN。

正是因为美国牢牢掌控着主根服务器和9台辅助根服务器,所以美国始终手握全球互联网霸权,乃至于成为其强权政治的重要工具,根服务器也成为影响国家 *** 信息安全的重大隐患。

域名管理权移交ICANN并不意味着放弃互联网霸权

有媒体认为,美国同意将域名管理权移交ICANN,意味着美国主动放弃互联网霸权。但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未免有失偏颇。首先,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是一家负责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的机构,虽然是一个非营利性国际组织,但ICANN却是在美国商务部提议下成立的,而且美国商务部还拥有最终否决权。因此,即便不考虑一些国际机构在很多国际事务中对美国的无原则偏袒,这种由美国商务部倡议下成立,且拥有最终否决权的机构很难摆脱美国 *** 的控制。

更何况美国 *** 还有食言的先例——美国商务部曾经承诺,当ICANN满足一定条件时将放弃最终的否决权,并将最后的期限定为2006年。然而在2005年7月1日,美国 *** 宣布,美国商务部将继续与ICANN签订合约,将无限期保留对13台根域名服务器的管理权。因此,在现阶段仅仅是同意将域名管理权移交ICANN的情况下,很难保证美国 *** 不会故技重施。

虽然现在13台根域名服务器仍由美国 *** 授权的ICANN掌控,并且在理论上控制根服务器能截获、丢弃、篡改、伪造经过根服务器的信息,但中国并非一点反制的 *** 都没有。

?首先,经过根服务器的信息量并不是非常大,之前说过,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上有要查询的记录,就立即将查询到的主机IP地址返回给发出请求的客户端,只有在本地域名服务器上没有该主机的记录,域名服务器才会向互联网上最顶层的根域名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

其次,信息是分段传递的,而且很多民用的信息也是加密的,信息加密手段还有防篡改的功能,特别是中国正在产业化的量子通信。虽然对美国屏蔽掉国家顶级域名的行为无能为力,但可以避免信息被篡改的情况。

最后,虽然COM、NET等域名均由国外公司负责管理,但CN下的域名由中国互联 *** 信息中心负责管理,中国互联 *** 信息中心在全国设置了多个负责CN域名解析的域名服务器,特别是内设置了根域名镜像服务器——即使在根域名服务器中止了对CN域名解析的情况下,也能保证部分CN下的域名在国内能正常访问。正是因为如此,如 *** 网站、国有银行网站大多使用CN域名。

笔者认为,只要还存在国家和利益纠纷,美国完全放弃手中互联网霸权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一些表面上移交域名管理权的做法很可能只是换个马甲而已。另外,对于美国的互联网霸权,中国也不必太过于在意,毕竟中国手中也握有一些反制的底牌。

出品:科普中国

*** :铁流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 *** 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0条大神的评论

发表评论